当前位置:首页 > 电影 > 正文内容

冰雪奇缘 Frozen (2013)

喜剧 / 动画 / 歌舞 / 奇幻  39次播放

分享给朋友:
电影天堂

冰雪奇缘 Frozen (2013)

冰雪奇缘 Frozen (2013)

2013年美国经典动画片《冰雪奇缘》蓝光国英双语双字在线观看解说

◎译  名 魔雪奇缘(港)/冰雪大冒险/冰雪皇后/白雪皇后/冰雪女王/冰冻公主

◎片  名 Frozen

◎年  代 2013

◎产  地 美国

◎类  别 动画/喜剧/歌舞/奇幻

◎语  言 英语/汉语普通话

◎字  幕 中英双字幕

◎上映日期 2014-02-05(中国大陆)/2013-11-27(美国)

◎豆瓣评分 8.4/10 from 679219 users

◎IMDb评分 7.4/10 from 634000 users

◎文件格式 x264 + ACC

◎视频尺寸 1920 x 1080

◎文件大小 2441 MB

◎片  长 103 Mins

◎导  演 克里斯·巴克

      珍妮弗·李

◎主  演 克里斯汀·贝尔

      伊迪娜·门泽尔

      乔纳森·格罗夫

      乔什·加德

      圣蒂诺·方塔纳

      艾伦·图代克

      塞伦·希德

      克里斯·威廉姆斯

      斯蒂芬·安德森

      玛雅·威尔逊

      伊迪·麦克勒格

      罗伯特·派恩

      莫里斯·拉马奇

      珍妮弗·李

      莉薇·施图本劳赫

      伊娃·贝拉

      斯宾塞·莱西·加纳斯

      泰里·布朗

      杰西·科尔蒂

      杰夫·马库斯

      塔克·吉莫尔

      保罗·布里格斯

◎简  介

  在四面环海、风景如画的阿伦黛尔王国,生活着两位可爱美丽的小公主,艾莎和安娜。艾莎天生具有制造冰雪的能力,随着年龄的增长,她的能力越来越强,甚至险些夺走妹妹的生命。为此国王紧闭宫门,也中断了两姐妹的联系。悲哀的海难过后,艾莎(伊迪娜·门泽尔 Idina Menzel 配音 )终于到了加冕的年龄,各国王公齐来祝贺。艾莎战战兢兢,唯恐被人识破隐藏了多年的秘密。然而当听说安娜(克里斯汀·贝尔 Kristen Bell 配音)将要和初次见面的南埃尔斯王子汉斯(圣蒂诺·方塔纳 Santino Fontana 配音)结婚时,依然情绪失控露出了马脚。在此之后她逃到山中,构建了属于自己的冰雪王国,而阿伦黛尔也陷入可怕的寒冷之中。

  安娜独自来到山中,在山民克斯托夫(乔纳森·格罗夫 Jonathan Groff 配音)的帮助下总算来到姐姐的宫殿,她能否让国家重新找回失落的绿意?

◎获奖情况

  第86届奥斯卡金像奖(2014)

  最佳动画长片 克里斯·巴克/彼得·德维寇/珍妮弗·李

  最佳原创歌曲 克里斯汀·安德森·洛佩兹/罗伯特·洛佩兹

  第71届金球奖(2014)

  电影类 最佳动画长片

  电影类 最佳原创歌曲(提名)

  第38届日本电影学院奖(2015)

  最佳外语片

  第41届动画安妮奖(2014)

  最佳动画长片

  最佳导演 克里斯·巴克/珍妮弗·李

  最佳编剧(提名) 珍妮弗·李

  最佳配音 乔什·加德

  最佳配乐

  最佳剪辑(提名)

  最佳分镜(提名)

  最佳艺术指导

  最佳动画角色(提名)

  最佳角色设计(提名)

  第25届美国制片人工会奖(2014)

  最佳动画片制片人奖 彼得·德维寇

  第64届美国剪辑工会奖(2014)

  动画片最佳剪辑 杰夫·德拉海姆

  第12届美国视觉效果协会奖(2014)

  最佳动画电影视觉效果 克里斯·巴克/彼得·德维寇/珍妮弗·李

  最佳动画电影CG动画角色

  最佳动画电影CG背景 大卫·沃默斯利

  最佳动画电影模拟动画效果

  第61届美国音效剪辑协会奖(2014)

  金卷轴奖 最佳动画片音效剪辑(提名) 安吉洛·帕拉佐/杰夫·索耶尔/伊莉莎·波拉克·泽伯特/克里斯托弗·T·韦尔奇/托德·图恩/斯蒂芬·P·罗宾森/查尔斯·W·里特尔/阿利森·迪·穆尔/约翰·罗施/格雷格·赫奇帕斯

  金卷轴奖 最佳音乐片音乐剪辑 Earl Ghaffari/Fernand Bos

  第50届美国声音效果协会奖(2014)

  动画电影最佳音效 加布里埃尔·盖/玛丽·乔·朗/大卫·E·弗卢尔

  第19届美国评论家选择电影奖(2014)

  最佳动画片

  最佳歌曲 克里斯汀·安德森·洛佩兹/罗伯特·洛佩兹

  第18届金卫星奖(2014)

  电影部门 最佳动画片(提名)

  电影部门 最佳原创歌曲(提名)

  第12届华盛顿影评人协会奖(2013)

  最佳动画片

  最佳原创配乐(提名)

  第34届波士顿影评人协会奖(2013)

  最佳动画片(提名)

  第18届圣地亚哥影评人协会奖(2013)

  最佳动画片(提名)

  第12届旧金山影评人协会奖(2013)

  最佳动画片

  第47届堪萨斯影评人协会奖(2013)

  最佳动画片

  第13届凤凰城影评人协会奖(2013)

  最佳原创配乐 克里斯托弗·贝克

  最佳原创歌曲

  最佳动画片

  第22届东南影评人协会奖(2013)

  最佳动画片

  第39届报知映画赏(2014)

  特别奖(提名) 克里斯·巴克/珍妮弗·李

  第17届美国在线影评人协会奖(2013)

  最佳动画片(提名)

  第16届美国青少年选择奖(2014)

  最佳动画片

  最佳动画配音 伊迪娜·门泽尔

  最佳动画配音(提名) 克里斯汀·贝尔

◎影片截图

自从皮克斯和梦工厂崛起后,迪士尼一直处于一种困境中。他们在努力找寻和其他Animation Studio相比,自己身上最独特的地方是什么,自己代表着什么。他们也比谁都清楚,没有创新就不会前进,但同时也不能丢掉自己的文化遗产。本片也算是真正做到了”keep moving forward”的承诺

其实和其他动画公司比,迪士尼动画最大的特点就是他们的音乐。每当观众想起那些经典的迪士尼动画的时候,音乐往往是他们第一个回忆起的元素。《小美人鱼的》”Part of Your World”,《美女与野兽》里动人的旋律,《狮子王》的”Circle of Life”,还有迪士尼公园里总在单曲循环的”A Whole New World”......往往是音乐让迪士尼动画有如此不朽的魔力。本片便是迪士尼又一次对音乐剧的拥抱。这也体现出了电影制作中的核心—合作。本片作曲家Robert Lopez和Kristen Anderson-Lopez(还竟然是夫妻)为本片创作的音乐可以说是令人印象深刻并且积极为电影叙事服务。开头短短三分钟的由“Do You Want to Build a Snowman”这首歌带领的montage干净利索的把Elsa和Anna从小到大的隔阂表现的淋漓精致,并且旋律令人心碎,节奏和情感把握的相当到位。很有《飞屋环游记》前十分钟的感觉。如果没有前期导演与作曲家的配合,这段剪辑是绝对不会如此有力。“Frozen”前身“Snow Queen”这个项目可算是历经坎坷。由于迪士尼当时的一个头头非常喜欢这个安徒生原版的童话,让这个项目立的很早,可是在故事上有很多挫折。原版故事中Snow Queen是个大反派,如果不改动的话就又会成为典型的女主为了救男主踏上一个旅程然后皆大欢喜归来,live happily ever after的片子,那和以前那些动画又有什么区别呢?这个项目后来被搁置,然后班底经过了大换血,换成了现在Chris Buck和Jennifer Lee带领的团队。(两位导演也是故事的创作者,但只有Jennifer Lee是编剧) 两位作曲家也是积极的与导演们沟通和创作音乐。有意思的是,本片的所有由配音演员唱的曲子都是夫妻俩人操刀的(他们是songwriter),但是原声带(score)是另外一个人Chris Beck创作的。所以夫妻二人组也少了些压力,可以更加专心的创作有百老汇风格的歌曲。Chris Beck在自己的背景音乐加入了他们二人原创歌曲的一些旋律以保证整张专辑的连续性。比如说全片最结尾的音乐就是“Do You Want to Build a Snowman”的变奏版,这又体现了合作

Frozen豪华版原声带中的第二张碟收录了两位作曲家为本片创作但最终没有被采纳的曲子,我们也可以能从中瞥见这个故事在设计过程中是经历了多少的变动。这些被剪掉的“原型”曲子都是在两位作曲家自己家里录的,声音是他们自己的声音和他们孩子的声音。(由于他们小闺女的声音太萌了于是在最终版"Do You Want to Build a Snowman"中为童年Anna配音的就是他们的小闺女Katie)

他们写了一首关于Anna刚出生和Elsa一起表达自己怎么叛逆的曲子,

一首关于预言的曲子(最终的片子可是啥预言都没有),

一首关于Heir和Spare的曲子(有一版故事中将两姐妹关系重点放在Elsa是皇位继承人而Anna只是一个被忽视的备胎上。这首歌是Anna的独白,说自己不仅仅是一个备胎,有自己的价值。最终的故事没有把重心放在这个关系上,但Elsa仍然还是皇位继承人。Anna是备胎这个信息在最终版中没有被突出,但是从这首被剪掉的歌中我们确实可以更好的理解Anna这个人物),

一首Anna和Hans的爱情歌(最终的曲子完全不是这个调子),

一首Elsa和Anna的曲子(由于冲突,Elsa主动把Anna的心冻上。最终版中这只是个意外),

另外一首Elsa和Anna的曲子(Elsa在监狱里,Anna开始慢慢被冻死,这个时候两个人才开始慢慢的理解对方。当然最终版也不是这个样子的)

总而言之,从这些没有采用的曲子中我非常欣慰的看到两位导演在积极的和作曲家合作,让音乐成为叙事的一部分,而不是在一切都决定好以后再”通知“他们二位去写几首歌。事实上,“Do You Want to Build a Snowman”这首我认为是全片最催泪的曲子在一开始是没有被采用的。但是在试映给员工以后他们强烈要求留下这首曲子,连约翰拉赛特都说”我脑子里全是这首歌,我开车的时候都还在哼哼。” 后来这首歌也被留下,被制作成如此出色的一段montage。我完全无法想象本片没有这段的样子。所以作曲家也能成为叙事成分中的重要一员,这一首曲子由于广受喜爱,甚至改变了原先的叙事。这也是很欣慰的一件事,因为这体现了电影制作的核心:合作。导演不是独裁者,他们没有守着已经定好的创意一点变化不许有,而是积极的与其他艺术家合作,经常改变和尝试以达到更好的效果。估计这也是本片音乐为何能如此出色的达到叙事效果,而不是为了唱而唱。事实上,“Let It Go”是全片第一首确定的歌,也正是这首歌让导演们意识到,Elsa不是邪恶的反派,她只是一个压抑的青少年,因此他们也决定放弃反派这个设定。导演Chris Buck一开始向迪士尼老总们pitch故事的时候影片名是“Anna and the Snow Queen”,Elsa还是反派。因为这首歌和约翰拉赛特的缘故,导演们打算把俩人变成姐妹关系,这样观众才会开始关心他们,然后所有问题都迎刃而解。估计没有一部迪士尼动画中songwriter会如此紧密的参与故事创作过程。金球奖的获奖感言里两位导演也都特别感谢了夫妻二人组,更体现了他们对整个故事的贡献

其实在动画片里用大量人声演唱的音乐也是双刃剑,因为会对国际市场有影响。我觉得当初之所以“Tangled”《魔发奇缘》没在大陆引进就是因为里面英文歌太多了,孩子们伤不起。去年的《无敌破坏王》绝对是看中文配音版的孩子们更多,因为好多小朋友还认不得字幕呢,你说再加上英文歌,然后就损失了好多儿童观众群,损失了孩子就损失了更多的陪他们的家长的票钱;就算引进字幕版,唱歌的时候大家都忙着看字幕了,对画面观赏绝对是有影响的。就想象Elsa建城堡那一幕,如果有字幕的干扰,观众是不会对画面百分之百集中注意力的。如果集中注意力看画面却又忽视了Elsa歌词里放开羁绊释放自我的信息,那又会缺点意思;除此之外,歌词一开始的韵律都是英文,翻译成别的语言真不见得还有原先的味道。本片的歌词还有叙事的作用,你要是为了韵律但翻译错了不行,意思翻译对了搞不齐韵律就没了。举例:"Let it go, let it go, can't hold it back anymore; Let it go, let it go, turn away and slam that door." 你看anymore和door押韵,所以唱起来很有感觉,如果翻译成中文会成什么样子......《悲惨世界》去年在中国上映了,不管获了多少奥斯卡提名,在大陆的票房不是那么理想,很大程度上就是这个语言的问题。《悲惨世界》比《Frozen》可能还更严重点,恨不得全片都在唱歌,所有的剧情交代,情感宣泄,人物描写统统都需要通过音乐歌唱来表现。海瑟薇的那首歌你只听旋律也就是优美悲伤而已,只有和歌词结合才能变成对命运的呐喊,对生命的绝望。但是在大家都忙着读字幕,弄懂你唱的是啥意思的时候就会有个delay,造成脱离感,把音乐的力量削弱了。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每种语言都有自己的独特性,就像我们可以把古诗词翻译成英文,但是那种意蕴是根本无法翻译的

Elsa在“Let It Go”这首曲子中用自己魔力建造起冰城堡的montage也是非常令人惊艳,这也是一个音乐和画面无缝衔接,各自给对方锦上添花的体现。迪士尼把这部电影改变成百老汇音乐剧的野心也是可见一斑,一是作曲家Robert是托尼奖的获得者(The Book of Mormon),二是Elsa的配音演员Idina Menzel本来就是百老汇火很多年的“Wicked”中Elphaba的扮演者,她自己也因为对这个角色的出色表演获得了托尼奖。所以估计改编成音乐剧也不是什么难事。据说迪士尼已经开启《冰雪》的音乐剧版的制作了,不过是不同的班底。百老汇版的《阿拉丁》今年也要演出了,不知道怎么样呢

两位作曲家对于频率配合的掌握也真是很棒,让音乐嵌进人声。如果各位只听“For the first time in forever”的卡拉ok伴奏的话,会发现基本上没有和人声旋律相似的旋律,这就意味着不会重合,不会相互抵消。Kristen Bell的声音频率很高,如果背景音乐频率也高两者就会相冲,对于乐器的选择也很重要。虽然是个正常的作曲家都知道这个法则,但是这个合起来最终的成品令人满意。“Let it go” 也是。据说夫妻二人写歌的时候是专门为Idina写的,脑子里有她的声音,因此最后成品的频率配合也很出色,感觉也有点像同是Idina演唱Wicked中的“Defying Gravity”这首歌。很多编剧写剧本里某个人物的时候,会把某个演员(比方说皮特)想象成这个角色再写对话。就算最后没有cast皮特,也可以让自己写的角色有独特的voice。不过对于音乐而言,专门为某个演员的声线写歌也确实可以让最后的配合很和谐。点赞

不管怎样,迪士尼这次真的是守住了自己的音乐遗产,为本片增加了不少情感维度。我想他们也清楚和竞争对手的动画相比,自己的音乐是最大的优势吧

*据说现在本片的原声带专辑已经排到了Billboard第一了。史上进前十的动画电影原声带中迪士尼占了六部,分别是《阿拉丁》(No. 6 in 1993),《狮子王》(No. 1 in 1994),《风中奇缘》(No. 1 in 1995),《泰山》 (No. 5),《汽车总动员》(No. 6 in 2006)。非常凶猛啊

配音演员的演出也十分出色,Anna的配音演员Kristen Bell将Anna那种有点大大咧咧,又囧又害羞的特质表现的淋漓尽致,完全和角色融于一体。Elsa配音演员那出色的唱功必定会让“Let It Go”这首歌成为High School Musical这种场合下的炫技神曲。提到动画片的配音,我又要说几句。本片的cast是:Kristen Bell, Idina Menzel, Jonathan Groff, Josh Gad, Santino Fontana。各位认出了几个人名?估计相对最有名的就是Kristen Bell了吧。我们再对比一下Rio(蓝天工作室)的cast: Jesse Eisenberg, Anne Hathaway, Jamie Fox, Leslie Mann。各位认出几个?肯定比一个多吧。梦工厂就更别提了,每部绝对都有几个超级大腕的电影明星。梦工厂CEO是从迪士尼愤愤出走的,想打败迪士尼,因此在建立初期desperately要吸引观众,认为有明星演员作为配音演员可以吸引更多成年人观众,有更多的话题。这也似乎成为了每一部梦工厂动画的特色。皮特,朱莉,威尔史密斯,成龙,凯奇......但事实上,配音这件事和拍电影是非常不同的。拍电影是片段性,讲究live in the moment,所以电影演员习惯的工作状态是拍一条,休息一会,溜达溜达,剧组人员准备好以后再拍下一个。而配音要在一个封闭狭窄的录音室一路录到底。很多电影演员根本受不了,经常要过一会就出来溜达溜达。再加上动画片配音经常同样一句话要用不同语气不同强调点录很多次,所以也是一件非常辛苦的事,同时也很需要技巧。比方说你和麦克风该保持怎样的距离,你该怎样对着麦克风说话,你怎样用身体的不同发声部位等等。仅仅是因为你是出名的演员并不代表你在配音上就很优秀。比方说本片中Olaf的配音演员Josh Gad在配音领域就小有名气,但是人家整体的名气肯定比不上皮特,可是他作为一个配音演员技巧上说不定比皮特好很多,还省钱很多......使用名人演员的另外一个弊端就是让人出戏。我看过中文配音版的《无敌破坏王》,谢娜其实配的挺用心的,但是由于声音辨识度太高再加上偶尔的东北味总是让我穿越到快乐大本营,完全毁掉我的观影体验(不过幸好先看过英文版)。用一个没有太多名气的配音演员其实还可以让声音和角色更好的融合,让观众忘掉角色背后的明星,而集中在故事上。所以从选角上可以看出迪士尼的那股绅士劲,只选最合适的(很多本片演员都有百老汇演唱经历),而不是最大牌的。 和梦工厂这种花大价钱请大牌电影演员的土豪不一样。 Kristen Bell被选上也是因为她给导演寄了自己唱“Part of Your Wold”的带子,让导演很有信心,所以才选了她,不仅仅是因为她的名气。或许明星可以给片子带来短期的话题效应,但是真正最后靠的还是故事。

回到本片的故事本身,虽然和所有迪士尼影片一样,爱是解决一切问题的方法,但是角度已然不同了,不是靠男主亲女主这种“真爱之吻”的狗血剧情,而是亲情。其实爱情这种东西不是理性的,而你想要令人信服的在一个半小时说出为什么男女主相爱,而且爱的那么深其实是很难的一件事。尤其是动画片,所以它们很少会探讨爱情背后的理性(俩人为什么相爱,为什么爱的这么深),而是直接就让俩人爱上了,也不用多解释什么,所以就会很陈词滥调。本片妙的地方就是从片子开始就是从姐妹情入手,从俩人的亲近到隔阂再到敞开心扉的团聚,这种姐妹情一直贯穿到结尾,我们都可以看出俩人对对方深深的爱。Elsa为了保护Anna而让自己受尽感情折磨,Anna也是从头到尾对自己的姐姐不离不弃,一直到后面的牺牲自己,一切都显得合情合理,没有往常童话中两个没爱多久的人就为对方死的那种“不合理性”。毕竟,爱自己家庭的那种爱要比爱一个陌生人的爱根基更牢固。这种新颖的角度也让这部看似很公主很迪士尼的片子脱离了公主的俗气,有了独特的味道,也是一种敢于革新的勇气。

故事上其实还有很多隐喻和女权主义色彩。姐妹俩人的隔阂和他们父母对问题的处理方式也有很大的关系。童年的Elsa在差点用魔法杀掉自己的妹妹之后,“爱”她的父母把她关了禁闭,让她把自己特殊的一面隐藏起来,”conceal, don’t feel, don’t let them know”,这难道没有在隐射同性恋群体吗?同时也在影射女性在社会中被强迫着适应某种准则。而Elsa父母这种处理方式的后果就是Elsa常年处于恐惧和自我怀疑中,这种恐惧也是后来一切事件的导火索。纸终究是包不住火的。我也很喜欢Elsa的设定,她不是邪恶的反派,在不小心流露魔法后她逃到了荒郊野岭为了不伤害人,她的种种经历也让她成为全片观众最同情的人物。影片名“Frozen”也因此达到双关,同时指代Elsa魔法导致的冰冻,也代表了Elsa和Anna姐妹两人从小到大一直被冻住的这段姐妹情。

好像一提到“女权主义”就会有很多人表示反感,这并不是倡导女性比男性强,而是在提倡女性和男性平等。比方说结婚生孩子后,女性往往会“自动”辞掉工作留在家专职照顾孩子(美国这种现象仍然非常普遍)。女性也应该有追求自己理想的权利,有勇气独立自主,有能力掌握自己的命运。这是女权主义倡导的。从迪士尼的公主史也可以看出女权主义发展的缩影。最初期的公主比如白雪公主和睡美人,都好像在倡导“快去森林里瞎溜达这样你可以艳遇高富帅王子然后幸福的生活在一起”。她们的命运不是自己的,是要靠男人拯救的,婚姻是她们的归属。小美人鱼可能是第一个迪士尼现代女性,开始离经叛道。她父亲的苛刻要求也是社会准则压抑的缩影,但是她不妥协,硬是要打破常规,但是仍然有局限。比如说和反派在高潮的决斗中很少是由这些公主亲自打败反派的(花木兰除外,不过反正人家也不是公主)。在好莱坞传统的三段式剧本结构中,最后的高潮永远是要涉及主人公和反派的最终大战。迪士尼的高潮设计总是有点避重就轻,为了获得圆满结局而让高潮很奇怪。比方说《小美人鱼》中巫婆是被王子的船撞死的,《美女与野兽》反派是自己摔死的,《魔发奇缘》中女反派也是自己摔死的,都和女主角没关系。电影的高潮在理论上是用来体现主人公为自己目标做出的最后的牺牲和奋斗,但是这些公主片都没有体现这点,而是为了创造一个反派被打败的高潮而创作,而不是为了体现主人公的挣扎与付出。这些公主也许有自己的想法,有渴望自由的欲望,但是总是要有外界的刺激才能做出行动。小美人鱼一直向往人类生活,但只有花痴上王子并和父亲大吵一架才有变成人类的决心;长发公主一直想看孔明灯,但只有一个熟悉外界的盗贼送上门才能给了她离开家的勇气。她们有自己的目标,但她们并不是在一直为自己的目标努力,也没有付出太多代价。这是这些公主的不足之处。她们有女权主义的苗子,但是她们仍然还需要外界引导。而《冰雪奇缘》女主安娜可以说目标非常明确并且一直在努力。与其说她的目标是找到真爱,不如说是想修复和姐姐的这段感情。安娜一直是主动的,一直在为自己的目标努力。姐姐出事,安娜自己一个人鼓起勇气只身前往;姐姐赶她走,她硬要留下来作伴;姐姐要被杀,她奋不顾身去救。从剧本创作的角度来说,安娜是一个高度统一的角色,她的目标很清楚,她也一直为目标付出汗水和代价,因此观众和她很有感情投射。电影最忌讳有一个被动的主角,因为如果主人公自己都不在乎目标,我们又为什么要在乎呢?本片也拥有迪士尼动画近些年最出彩的高潮。不仅是主人公自己战胜了反派,而且高度体现了女主为了达成目标而愿意做出的牺牲。电影是门视觉艺术,这意味着不是主人公内心的感情定义他们,而是他们的行动。如果不是本片高潮引出的行动,我们不知道安娜为了理想愿意付出多少代价。她牺牲了爱情,牺牲了自己的生命,就是为了达到自己的目标。没有人强迫她,没有人引导她,最后的选择都是她自己决定的, 这多么有力量,这才叫彻底的女权。For the first time in forever,迪士尼公主不需要王子拯救了。虽然最后免不了俗一定要成一对吧,但是安娜最终是和一个与自己相处时间最长的男人结婚,而不是嫁给一见钟情的高富帅,这也算给观看的小朋友和大朋友们建立了正确的爱情观吧:要选那个和你风雨同舟的男人


最棒的地方是安娜自己救了自己!!我觉得不是姐姐眼泪哭醒的好不好!(当然每个人理解不同)。这片子为什么伟大,因为女主自己救了自己,act of true love(选择救姐姐牺牲自己)是安娜自己完成的,不是靠外人,不是被动的靠别人的真爱之吻,是自己!自己救赎了自己!所以不落俗!公主不需要王子来拯救!公主不需要男人来拯救!公主反正就是不需要别人来拯救!所以我一直觉得和姐姐眼泪毛关系都没有。虽然姐姐眼泪肯定也属于act of true love,可是总有因才有果吧?为什么哭?女王殿下哭也是因为发现安娜决定牺牲自己,所以还是安娜自己的act of true love救自己在先,女王流泪在后。女王殿下全剧虽然可怜,我们都很同情她,但她确实是最被动的一个主角,总是外界在启发她,总是外界在强迫她行动,而不是像安娜那样一直主动。要不是不小心派对流露魔法,她肯定还是会一直忍着。Let it go也是因为“哎呀不小心被你们发现了算了反正也没必要再藏了”,而不是因为“老娘不想隐藏了所以你们这群sucker都给老娘吃shi吧”而主动流露魔法来let it go。看出区别了吗?我不认为这是坏事,有时候顾虑多就是因为太在乎,爱的太深,所以不愿意伤害,更何况她还有国家责任在身,我们也因此同情女王,但是这改变不了她还是比较被动这一事实。跑题了。肯定有人会和我争安娜到底是谁救的,但是我反正就这么认为的。一千个人心中一千个哈姆雷特吧。

关于所谓的“过度解读”问题,我觉得不是问题,因为观众才是电影的final author(忘了谁说的了反正说的挺有道理的)。也许制作者的意图不一样,那也不碍事。

为动画添加故事性和电影感说起来还真的是迪士尼首创(1937年的《白雪公主》)。白雪公主这片子当年作为动画为什么惊艳了那么多人,不仅仅是因为有色彩有声音,而是因为头一次动画开始向电影靠近,可以很明显看出迪士尼有专门的故事团队来准备故事,而且动画中很多地方模仿电影镜头,会跟着人物移动。以往还处于手绘时期的动画中,动画师往往是在一个固定的已经画好的背景里让人物动,所以那时期的动画更像舞台剧而不是电影,因为布景也动你就可以想象工作量了。我记得很清楚在白雪公主里面老巫婆雨中在森林里逃跑那场戏,你可以很清楚的看到雨和背景里的森林是有互动的,树被雨影响而不是傻不愣登的仅仅做背景,这在当时真的是很惊人的细节。《冰雪》中迪士尼花了那么多精力研发一个真实呈现背景雪的系统也体现了他们对这些细节的重视

现在所有电影在pre-production的时候基本都会有故事板。以前拍电影的时候一般只是整理出一个shot list,就是今天要拍多少个镜头,但是没有那么直观。有预算的电影基本都会把shot list转化为故事板,这样和DP(director of photography)还有其他团队交流的时候非常方便。猜猜故事板最开始谁发明的?bingo!当然是人家迪士尼啦。现在的导演拍摄前都先会把剧本分成各种beat,然后再决定用哪些shot。故事板的引入真的可以说是革新了电影pre-production的过程,要不怎么说华特迪士尼老人家真的是一个很有vision的人呢。迪士尼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陷入一个低谷,就是因为1966年Walt Disney的去世,导致整个公司就没有了方向。动画片是由各种动画师(animator)制作的,虽然迪士尼死后优秀的动画师不缺,但是动画电影的那种叙事性和电影性没有人能向他本人一样精通。所以迪士尼Animation Studio挣扎了很久,直到八十年代末由《小美人鱼》等片开始了我们熟知的包含《阿拉丁》《美女与野兽》等经典老片的迪士尼文艺复兴时期,这也标志着迪士尼开始走出阴影,开启新模式,也获得了不少的成功。结果步入二十一世纪开始有皮克斯这种用电脑制作动画的studio搅局了(准确说1995年的《玩具总动员》就开始搅局了,也是当时惊艳了多少观众),人家也很成功,所以迪士尼好不容易整出来的文艺复兴也没持续多久。在这个科技发展如此迅速的时代,很多animator没有跟上时代,还执着于手绘(虽然我觉得这体现了人家的情怀),但也很迷茫。从这个角度来说,虽然《冰雪》是电脑制作的,但真的也是一部非常怀旧的片子,因为你可以从它身上看出很多迪士尼文艺复兴时期的影子,精致的造型,流畅的歌舞,还有我们的童年(擦,不小心暴露年龄了)。《魔发奇缘》是迪士尼Animation Studio第一部完全用电脑制作的动画,标志着开始拥抱新科技了,但是仍然可以看出迪士尼对经典绘画的执着,因为tangled全片都有一种油画质感,好像是电脑和手绘的一个过渡阶段。《冰雪》可以看出迪士尼开始完全发挥电脑动画的各种优势了,在技术上也算是进步吧,但是我总觉得Anna的那个油画室影射了迪士尼动画师们对传统手绘动画的眷恋和不舍,盯着Anna这个3D人物和墙上2D的油画互动,看的我那叫一个心酸,不知道以后的动画会是什么样子。宫崎骏如果不是手绘,他的作品会失去多少质感。科技还会给我们带来什么改变呢?硬守护着传统到底是执着还是顽固呢? #想太多 #闲的没事瞎感伤 #我应该找点事干因为这影评写的太长了但是我停不下来

节奏上前半段堪称完美,一直到Elsa用魔法建造冰城堡, 非常紧凑 ,一点也不拖泥带水。但是从那里以后就好像是两个人写的剧本,一个人写的前半段,一个人写的后半段。不过这和本片大部分的有人声演唱的音乐集中在前一部分很有关系(9首歌里用了6首)。鉴于这个项目中途的那么多变故,这种节奏的紊乱也不是很奇怪。如果后半段没有反派的揭露,真的会有点拖沓和无聊。但是雪人Olaf身上满满的笑点很好的调节了气氛,也算是弥补了不足吧

反派被揭露的那一刻虽然我很震惊,但是有一刻觉得好俗,因为迪士尼最近这个伎俩用的太多了。离我们最近的是同是Jennifer Lee编剧的《无敌破坏王》 ,反派是一个貌似是好人的人;《玩具总动员3》里的那只熊一开始也貌似是好人;《赛车总动员2》里的那个爵士也是一开始貌似是好人......所以纵然我觉得这个设定不错但是还是有点觉得,咋又是一个好人是反派呢?我觉得迪士尼一是用这个超大的reversal来弥补后半段微缓慢的节奏,二是为了照顾成人观众。很多成年人被拽进电影院纯粹是为了陪孩子,并不代表他们多喜欢动画片。想要让他们也认可故事,用这个方法也是不错的选择。
上一篇:

金爆行动 (2023)

下一篇:

鲸 The Whale (2022)

发表评论

访客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