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电影 > 正文内容

迦百农/何以为家 (2018)

剧情  47次播放

分享给朋友:
电影天堂

迦百农/何以为家 (2018)

迦百农/何以为家 (2018)

2018年欧美8.4分剧情片《迦百农》BD中字

◎译  名 星仔打官司(港)/我想有个家(台)/Cafarnaúm/Capernaum/Capharnaüm

◎片  名 迦百农 كفرناحوم

◎年  代 2018

◎产  地 黎巴嫩/法国/美国

◎类  别 剧情

◎语  言 阿拉伯语/阿姆哈拉语

◎字  幕 中文字幕

◎上映日期 2019(中国大陆)/2018-05-17(戛纳电影节)/2018-09-20(黎巴嫩)

◎豆瓣评分 8.4/10 from 2724 users

◎IMDb评分 8.4/10 from 8378 users

◎文件格式 x264 + ACC

◎视频尺寸 1280 x 720

◎文件大小 1514 MB

◎片  长 126 Mins

◎导  演 娜丁·拉巴基

◎主  演 扎因·拉费阿

      约丹诺斯·希费罗

      博鲁瓦蒂夫·特雷杰·班科尔

      卡萨尔·艾尔·哈达德

      法迪·尤瑟夫

      海塔·塞德拉·伊扎姆

      阿拉·乔什涅

      娜丁·拉巴基

      埃利亚斯·库利

      努尔·艾尔·侯赛尼

◎简  介

  迦百农是圣经中的地名,系加利利海附近一域,据称耶稣开始传道时,即迁居此地,有不少神迹和重要的事情在这地方发生。拉巴基本片介于纪录片和小说之间,通过该片,她继续探索黎巴嫩社会,对这个不和谐社会系统的缺陷进行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反思。 

  影片讲述了一个12岁男孩Zain的艰难历程 ,他状告父母让其来到这个世界,却没有能够好好的抚养他。故事就此展开,并对他存在的合法性产生质疑:除了被虐待之外,这个幼小的儿童生来就没有任何身份。通过Zain的奋争,迦百农希望成为所有没有获得基本权利保障、缺乏教育、健康和爱的人们的代言人。 

  为了让人们意识到这个残酷的现实和所讲故事的真实性,拉巴基选择一批真实生活于迦百农类似的人们出演本片。这位女影人在影片中展现他们曾经看到的情况或经历过的生活,她说:“演员必须曾经经历过这样的生活,没有那些将这部电影作为维护他们的奋斗目标的旗帜的人们,就没有这部电影”。

每年的北京电影节都会盲选一两部不熟悉国家的电影来看,这次是黎巴嫩电影《何以为家》,电影的原名叫《迦百农》,看电影之前,我去查了下资料,主要说这是圣经中的一个地名,是耶稣被迫离开家乡后曾经停留过的一个地方,在这里传道,据说这里出现过很多神迹。

我看到还有一个引申的意思,是杂物堆积的地方。而根据导演自己的说法,这个片名的意义是一种失序,在文学领域里,很早就有人用这个词来表示混乱,她只想表达混乱,和那个具体的地名无关。

如果导演真的是这样想的话,只想记录混乱和苦难的话,那么我只能认为,这部电影是冥冥之中,有神明捉着导演的手拍摄出来的作品了。因为在整部电影中,始终有一道人性之光,透过小男孩赞恩的一举一动,照进坐在黑暗中观影的人们的心里。

许多人观影后说这部电影太悲苦了,而我感到的却不仅仅是被这些苦难所震动,还有人性的救赎。对我来说,这可能是这几年的影视作品中,最让我感到治愈的一部电影,上一部大治愈作品,是韩剧《请回答1988》。

生活在黎巴嫩贫民窟的十二岁小男孩赞恩的原生家庭,是典型的豆瓣某控诉父母的小组里的故事,而且只会有过之无不及,他的父母不仅仅是穷,而且是赤贫,却没完没了的生孩子,把刚刚十一岁的女儿出卖给房东的儿子当童妻。

赞恩没有学上,在杂货铺帮工,被父母非打则骂,但是这个早熟的男孩,极爱自己的妹妹。发现妹妹来月经了,就偷偷的把她带去洗干净,帮她偷卫生巾,嘱咐她不要让父母发现。可是小孩子怎么能斗得过大人呢,最后赞恩的妹妹被爸爸拖上摩托车送走,赞恩和母亲打吵一架,离家出走,在外过起了颠沛流离的生活。

整个电影将近两个小时,可以用全程无尿点这样的粗俗但却非常说明问题的方式来形容。电影是低成本制作,没有什么大场面,也没有什么特别戏剧化的清洁工,但是整整两个小时,观众却被紧紧的抓住,无时无刻不牵挂和担心着男孩的命运。

作为一个成年人观众,看到他那么弱小的身躯在街头游荡,不知道他要往何处去,担心他下一个镜头就会被拐卖,会被残害,我总希望电影里出现一个大人来帮助他一下,然而好心的清洁女工的出现,让我们知道,即使是大人,面对着苦难的生活,也是自身难保,没有能力帮他太多。

这个孩子就是一个奇迹,他足够聪明,又机灵,能够想尽一切办法自己活下去,这已经很了不起了。但这些都是我看这类电影里,可以预想到的。令我没有想到的是,导演还能在这个贫穷的男孩身上让我们看到一种高贵和尊严,这的确是出乎了我的意料。

他自己本身就是这个世界被践踏和被伤害的儿童,但是当他看到比自己还弱小的孩童时,他却比那些大人还懂的什么叫做责任。

最让我对这个孩子打心里喜欢的是,他的内心世界不仅仅有善良和慈悲,更有反抗的勇气,保护妹妹和父母做对,保护比自己弱小的小男孩,当他得知母亲又怀孕的时候,他更是向法庭提诉,控告自己的父母,勇敢的向整个成人世界喊出自己的心声:

“我要控诉父母生下我。我想让那些无法抚养孩子的父母,不要生下孩子。”

面对大人的世界,他是无力脆弱的,也是无奈的,但是他并不是完全绝望的,他始终在反抗,他倔强的脸上没有惧色。甚至就连这句话,他都不是为了自己喊的,他是为了那些比自己更弱小的弟弟妹妹,为了母亲肚子里还没出生的孩子奋力的大喊。

一个十二岁的孩子身上散发出的那种人格的魅力,竟然让我这个老阿姨产生了一种信赖和依赖之感。开始的时候,我总是希望谁来救救他,后来我慢慢相信,他是来救我们的。

他被父母虐待,当童工,失去妹妹,流浪街头,如果他遇到坏人,受到勾引,成为贼,去偷,去抢,去骗,对人无情无义,对大人憎恨,怨怼,对比自己的孩子心狠手辣,我可能不会怪他。但是他并没有。

如果他走向犯罪,成为社会的毒瘤,甚至成为连环杀手,可能就是我们现如今最常见的那种自媒体喜欢的套路文章,每次有恶性犯罪出来,就很挖罪犯的原生家庭是多么不幸,父母太溺爱的,太冷漠的,太控制的,反正罗列一堆,都变成了一个罪犯任意践踏别人的原因,仿佛他才是值得理解和同情的人,而受害者只是个无足轻重倒霉蛋。

我真是烦透了这一套。感觉心理分析中的原生家庭论是彻底的被滥用了。难道那些原生家庭不幸福的孩子,最后就都成了反社会人格的魔鬼吗?

记得《犯罪心理》里有几集,讲一个非常天才的连环杀手,最后抓住他的时候,Hotch审问他的时候就对他说:有一些你这样经历的人,长大会变成杀人犯。他反问:有一些?

Hotch回答:还有一些,变成抓你的人。

这个时候观众才会想起来,《犯罪心理》小组里的成员,几乎都有不堪回首的往事。

混乱肮脏,令人绝望的迦百农,是可以出魔鬼的地方,也是个出天使的地方,是可以见证神明的地方。黑暗之中,能看得到的那一抹人性之光,仿佛一个奇迹。

从这个角度来说,这个电影是非常治愈的,《迦百农》这个电影名,对我来说,不仅仅意味着混乱,贫穷,绝望和苦难,它比这些更意味深长。

我并不觉得赞恩这样的孩子,长大后就能够和原生家庭幸福的孩子一样,完全没有心理上的问题,但是就像我身边许多原生家庭非常不幸的朋友,他们需要用一生去治愈自己的童年,带病生存,但是他们从没放弃过,靠自己的意志超越自己的原生家庭,他们依然相信善良和努力的去成为一个好人。

在我的眼里,我的这些朋友就像这个十二岁的男孩一样,他们才是人性之光,他们都是我心中真正了不起的人。

就像中岛美嘉在那首歌里唱到的那样:曾经我也想过一了百了,是因为还没有遇见到你,像你这样的人存在这世界上,让我稍微的对这世界感到喜欢。

像你这样的孩子存在这世界上,让我稍微对这世界有了些期待。

Tags: 剧情

发表评论

访客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